所以初到高原,很多人的静息心率(也就是安静状态下的心率)和训练心率(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)都会高一些,与此同时 身体的恢复能力也会明显下降。

外界的这种改变,也会促使身体做出一些积极的应对。

比如肾脏会产生更多的红细胞生成素,对骨髓产刺激,身体因而产生更多、更大的红细胞。这样的话 身体为肌肉输送氧气的能力也提高了。 往往在高海拔训练3周以后,身体各方面的适应性会让你拥有更好的氧合作用,慢慢接近在低海拔时你的身体状况。

待回到低海拔地区时, 红细胞制造能力的提高以及身体输氧能力的提升,就会让你觉得能力更强了。这就是高原训练带给身体的一个直观好处。

而作为大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,论它的成长史,还是从1968年第19届奥运会开始普及的。

当时的赛址,设在海拔2240米的墨西哥城。

来自高原的非洲长跑运动员,在奥运会中创造了惊人的记录,在当时震惊世界。

从这以后,就掀起一股热潮,吸引了世界各地不断扩张高原训练基地,目前就有60多个,分布在5大洲的25个国家。

好成绩,谁不喜欢呢?

可以看到,光是水上项目就占据了不少的基地, 这一场高原大迁徙,给游泳运动员们都带来了什么?

02 有效提高有氧能力,加大肺通气量,加强心血管能力

提到高原/高海拔训练, 有氧能力的变化是绕不开的话题,很多高原训练的成果最直观也是通过有氧能力的变化来体现的。

简单来说,一个完整的高原训练周期里,运动员会有这样一个过程——

初到高原身体感觉不适,做出调整→身体产生更多更大红细胞,输氧能力提升→在数月长时间的居住训练后,身体这种变化趋于常态,摄氧量得到提升→高原训练提升了身体的携氧能力,返回低海拔地区后明显感觉到运动能力的变化。

所以总体来讲,时间足够且海拔合适的高原训练,在一段时期后身体的有氧能力是会得到一个红利(一个多月),回到低海拔时运动就会变得更好一些。

因而很多运动员/运动队会有4-12周的高原训练,然后在赛前3周回到低海拔地区。

耐酸潜能和抵抗恶劣环境能力

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,主要锻炼运动员肌肉的无氧呼吸能力和无氧呼吸条件下,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。

正是身体对于恶劣环境产生的应急反应,能让运动员提高机体的技能储备,突破体能极限。

当运动员返回平原时,就会感到轻松,但是创造最好成绩的“能力高峰期”,却还是很有考究的。

对于游泳项目来说,黄金期是下高原后的5-6周时。

这时候去参加比赛,是运动员身体状态最好的时期,极易提高成绩。

像我们平常的话,没有高原场地,也没有低氧器,就没办法强化自己了吗?

不不不,我们还有 低含氧训练。

这是一个,能够让你在日常游泳的时候,有一个更有效的呼吸,更随心所欲的掌握呼吸技巧。

注意!!

这个练习尽量在有基友陪同下进行,没有的话,注意不要太勉强自己。

首先,两手抓住池壁,吸一口气,然后再低下身子进水里憋个30秒(随自己能力而定),先来一个适应低氧状态的练习 —憋气。

然后憋气游,练习在游进时憋气,从三划一换气开始,然后慢慢过渡5划一换...

再就是呼气练习,抓住池壁,尽可能长时间的用鼻子呼气。

最后是呼气游。

游泳期间保持鼻子不断的呼气,划个3-5次,在出水换气一次,更考验你的耐久度。

本来来源:趣游泳swim、知乎:王博阳、Garmin佳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